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为帕金森病治疗带来曙光******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帕金森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中老年健康的“第三杀手”。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季维智院士、李天晴教授团队在应用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伙伴期刊—帕金森病》。
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超300万人,年医疗费用超过2000亿元。这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6年内的死亡率高达66%。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长期使用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后期还有失效之虞。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经济并适合广大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一直是整个医疗领域努力的方向。
李天晴、季维智团队耗时8年,潜心开发出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可持久稳定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将其移植到大鼠和猴帕金森病模型后,可通过恢复纹状体多巴胺水平,实现中脑多巴胺环路的原位重建,并可快速恢复急性和慢性帕金森病猴模型的运动和非运动障碍缺陷。长达5年的结果评价,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示出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在未来帕金森病临床治疗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此项研究有力地支持了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不同帕金森病模型中的显著治疗效果,其安全性可在移植前得以充分评估;同时可实现细胞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扩增以及建立稳定的质控体系,用于细胞药物开发。此方法可以治疗包括重症在内的大部分帕金森病,且移植结果在2周内可发挥功效,有利于移植效果评价,减少临床费用。
加强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新冠科普知识宣传******
【抗疫中 我们众志成城62】
儿童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健康保障人群,但其自身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基础知识普遍掌握不足,应当如何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这需要多部门、多渠道进行新冠科普知识宣传。一是在宣传对象方面,对儿童宣传防控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老师、家长及看护人的防控知识宣传;二是在宣传方式方面,采用儿歌、动画片和图书等儿童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在宣传内容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内容要有针对性,采用相应年龄段儿童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文字进行宣传;四是要通过走入课堂,采用老师讲解、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教育方式开展新冠防控知识科普。
常昭瑞指出,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在提升儿童个人防护意识方面,一是家长要多教导孩子做好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二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进家门时及时洗手,咳嗽的时候遮挡口鼻;三是要制定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规则;四是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老人同样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表示,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部分老年人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掌握还是有欠缺的,因此更需要多部门、多渠道进行科普知识宣教。
李燕明强调,在宣教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形式上,最好用农村老年人听得懂、容易接受的语言,多用图片,少用文字;二是内容上,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农村老年朋友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让他们在其中可以找到答案;三是在对象上,除了农村的老年人群外,还要注意让他周围的邻居、子女等同时了解新冠知识;四是在内容上,不仅要告诉老年人需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李燕明指出,广大乡村医生是农村防控的重点,也是农村防控的主力军,他们对农村人群日常基础疾病、基础状态非常了解,相信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指导。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舒)